近期中国足坛频发的球迷极端事件,再次将 “如何成为真正的球迷” 这一命题推至舆论前台。《天津日报》一针见血地指出:真正的球迷不仅要有 “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” 的胜负观,更要以文化底蕴为根基,让观赛热情升华为文明力量。
一、淬炼理性胜负观,拒绝情绪化摇摆
真正的球迷应超越 “饭圈式” 的功利追捧。在球队高光时,他们不会仅为打卡拍照涌入球场;当球队陷入低谷,更不会用 “海参与白斩鸡” 式的侮辱性言论宣泄情绪。正如罗曼・罗兰所言,“英雄主义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”—— 这种热爱不是盲目包容,而是在理性批判中陪伴球队成长。例如,中超球队遭遇连败时,仍有球迷组织制作 “悬河注火,奚有不灭” 的横幅,既表达对困境的清醒认知,又传递破局的信念。这种 “胜不骄、败不馁” 的定力,正是职业体育精神的精髓。
二、以文化赋能,让激情绽放文明之花
球迷文化的核心在于 “有文化的对抗”。江苏球迷将地域恩怨转化为 “南京零”“笔画保卫战” 等幽默互动,既释放竞争张力又不失温情;杭州球迷用《庄子》名句 “其作始也简,其将毕也必巨” 纪念球队第 800 场比赛,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体育场景。反观那些用涂鸦侮辱客队、在公共设施喷涂攻击性言论的行为,本质上是文化匮乏的体现 —— 当激情失去文化的缰绳,就会异化为破坏的野马。
三、构建健康生态,从看台延伸至生活
球迷文化的成熟需要多方合力。俱乐部可借鉴欧洲 Tifo 文化,引导球迷通过巨型横幅、创意拼图等艺术形式表达支持,既提升观赛体验,又避免情绪失控。赛事主办方应建立更有效的文明观赛引导机制,将 “口号对抗” 转化为 “文化竞技”,如鼓励球迷创作诗词标语、设计主题海报等。正如天津日报强调的,真正的球迷文化应如 “苏超” 般 “狂而不乱”,在竞争中彰显智慧与风度。
从罗马角斗士的旗帜到现代球场的 Tifo,球迷文化始终是体育精神的重要载体。当胜负观与文化底蕴相互淬炼,看台将不再是情绪的角斗场,而是文明的试金石。唯有以理性为锚、以文化为帆,中国球迷才能真正成为球队的 “第十二人”,让足球不仅是竞技的战场,更成为承载城市精神与文化自信的殿堂。
